Lw725
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共享离不开“三大利器”

time 2023-03-17 11:48:10   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7200   

“研发成果要落地成为产业,不能仅靠高校,还须跟企业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机遇,让科学家有机会把大学里的科研成果在大湾区发展成一个产业。”12月8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第二届湾区科创峰会上,澳门大学教授、2022年“科学探索奖”得主麦沛然分享了自己的湾区心得。

湾区科创峰会是大湾区科学论坛的特色活动。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发起,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化论坛。

湾区应构建“共享创新”范式

“在东莞启动建设散裂中子源时,还没有粤港澳大湾区概念。建成后,散裂中子源已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科学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自2018年对外开放以来,已完成8轮用户实验共800多项课题、全球累计注册用户4000多名,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所形成的一支高水平、专业齐全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将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扎根粤港澳大湾区10多年来,陈和生亲身见证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大湾区要想形成科技创新的体系,必须大力发展大科学装置和前沿科学研究。”他同时也强调,应加强顶层设计,尊重科学规律,避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出现大跃进或者重复建设。并且要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让邻近的省市能够共同承担国家部署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集中力量办大事。

基于各自优势和产业基底,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已初步形成协同共生格局,如何进一步保持创新优势呢?与会专家学者均提到一个概念——共享创新。

作为土生土长的澳门科学家,麦沛然对“共享创新”的体会更加深入。“大湾区数实并重、软硬一体的研发和产业生态,不仅让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可以跨境利用,还能在与现实需求和市场的沟通对接中锤炼产品研发,提升创新‘含金量’和竞争力。”如今的他,奔走于澳门大学、珠海横琴和深圳河套科技园三地,连通研发、制造、应用和市场。他所牵头建立的河套合作区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微电子研究院是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

科技企业成为创新生态重要力量

峰会上,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共享创新指数研究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资源要素在深港两地、珠江两岸、四大核心城市之间跨河、过江、越海,频繁流动、深度共享。“这背后依托的是大湾区科技和产业创新的‘三大利器’:区域产业集聚平台、大科学装置平台和企业开放创新平台。”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分析道。

“在智能制造、政务民生、医疗、制药、农业以及教育6大领域,我们探索如何为产业助力。”腾讯杰出科学家、美国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刘威一直致力于搭建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数字技术创新,以数强实,为全社会创造更多实实在在的创新价值。”

“我们用视觉智能技术帮助工业制造检测缺陷,打造出国内液晶面板行业首个AI自动缺陷分类系统,帮助企业缩减人力50%,生产周期缩短60%。”刘威介绍。此外,腾讯“云深”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展“探星计划”等,为基础科学研究与发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樊纲指出,世界级科技创新企业正成为重新架构创新生态的重要力量。“从国内发展情况看,中国航天、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正在推进我国加速进入‘科学家+企业家、大企业+中小微、龙头城市+中小城市’共享创新新阶段。它们将成为共享创新的各个领域的关键底座,汇集国内国际创新资源,并持续强化对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生态的影响力。”他说。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