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725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正文

财金观察:消费金融有力支持扩内需

time 2023-04-20 08:27:55   中国网    阅读量:17677   

近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发布业绩报告显示,消费金融公司以科技赋能持续让利消费者,加大消费金融产品供给,提升风险抵御能力,以稳健业绩有力支持扩内需、促消费。银保监会非银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立足专业化消费信贷功能定位,持续推动金融与科技融合,形成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互联网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等消费金融主体竞争发展的格局,逐步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的新兴力量。

业绩亮眼

去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积极应对疫情暴发、需求收缩等因素冲击,锚定消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动摇,主动前瞻风险、把握发展节奏,不断调优资产结构,加强精益管理,实现了经营业绩稳健发展的目标。

招联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消费金融公司依旧稳站第一梯队,资产总额、营业利润等多项指标表现“亮眼”。招联金融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末,总资产为1643.46亿元,同比增幅9.79%;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增幅9.84%;净利润33.29亿元,同比增幅8.68%,主要业绩指标实现稳健增长。

随着兴业银行2022年年报的正式发布,兴业消费金融2022年度的经营业绩也揭晓。截至报告期末,兴业消费金融总资产762.97亿元,所有者权益94.41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01.15亿元,净利润24.93亿元。“2022年新增服务客户数超200万户,完成消费信贷投放637亿元,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29%,有效支持消费回暖升级,精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兴业消费金融有关负责人表示。

从消费金融行业看,多数腰部的消费金融公司盈利能力并没有头部公司那么强劲。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15.14亿元;资产总额641.02亿元,净资产85.27亿元。全年实现税后利润6.56亿元。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495.53亿元,净资产53.87亿元;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60.48亿元,实现净利润4.43亿元。海尔消费金融2022年业绩披露,从数据来看,多个关键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2022年净利润2.74亿元,同比增长39.09%;总资产211.25亿元,同比增长35.59%。

相较于尾部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整体上来看,行业分化形势越发明显。比如,宁银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等公司的净利润与头部公司差距较大。2022年,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面临诸多超预期因素影响,但总的来看,多数消费金融公司扭亏为盈,实现了业务稳健发展。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2023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整体性转好,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恢复回升,消费金融公司有望迎来更好的发展,资产规模和经营业绩增长速度将更快。

自2010年4家消费金融公司试点以来,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达30家,资产规模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8844.41亿元,负债总额7847.23亿元,所有者权益997.18亿元。董希淼表示,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稳健发展能力提升,进一步加大了对实体经济和金融消费者的服务,为促消费、扩内需作出了积极贡献。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已经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易观分析金融行业分析师苏筱芮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持牌消费金融行业已具备系统化的监管体系,有力支撑消费金融公司健康、合规运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各家机构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积极探索消费金融场景以及细分客群,在产品及服务优化等层面积极作为。

科技赋能

近年来,消费金融公司实施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业内专家表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金融科技这一“关键变量”真正成为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年报显示,消费金融公司通过数字化经营,实现普惠客群在方便可得、覆盖广泛、价格优惠三方面的有机结合。银保监会非银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发放线上贷款2.47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96.17%。数字赋能消费金融公司,在降本增效的同时,也为数千万客户带去普惠而又适度的消费金融线上服务,有利于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发展普惠金融并非坦途,亟需创新金融服务的方式与内涵,提升数智化金融服务能力。以科技的力量切实解决用户问题,是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课题。董希淼认为,消费金融公司应积极践行消费金融的普惠金融使命,但对消费金融客户群体的下沉应适可而止。消费金融公司应该借助金融科技,动态评估客户需求、风险情况等,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授信额度,将合适的产品精准地推荐给合适的客户,避免造成“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

年报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酒店住宿、餐饮等行业的客户持续发起行动,开展多项线上金融服务。多借一点纾困、少还一点减压、晚还一点周转,成为很多用户、尤其是暂时遇困客群的强烈需求。

作为持有消费金融牌照的科技驱动型金融机构,马上消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普惠金融在深度、温度和精细化程度上质的提升。比如,在地域覆盖上,已涉及31个省份;在客群上,农村用户等均在服务范围内;在场景覆盖上,有生活服务、旅游、出行等200多个消费场景,拉动内需,进一步贯彻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提高消费金融的可获得性。此外,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减费让利、惠企利民政策,招联金融通过智能匹配利息折扣券、还款抵扣券、定时价格优惠等方式开展减费让利活动,推进普惠金融的广度与深度,更好满足广大“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

拥抱数字化变革趋势,加快拓宽线上业务新赛道成为延伸普惠金融服务的责任担当。“2022年,我们保持稳健发展,持续聚焦科技+风控为根基、场景+现金双布局,形成以流量经营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金融公司的战略规划,推进扩大自营规模、提升盈利水平,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的增长和发展。”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西铭表示。海尔消费金融深耕金融科技能力建设,重点建设了数据、反欺诈、策略等七大核心能力,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转型,通过提升风控及科技能力促进前端业务发展,形成了平台化、体系化的中后台系统,并建成了以审批、贷后、大数据为主的自主风控能力。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许泽玮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具备较大潜力,接下来还需在缩小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差距、补齐老年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短板、防范数字普惠金融风险等方面重点发力,更好弥补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总之,推进普惠金融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不断优化金融供给与需求,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振信心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当前,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消费金融公司为满足新市民消费资金需求,持续优化产品体系和服务流程,量身打造纯信用无担保、送贷上门、手续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助力发挥消费金融对扩大内需的基础性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市民正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他们面临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实实在在的需求。兴业消费金融针对新市民群体在日常消费、个人提升、租赁房屋、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整合优化家庭消费贷、兴才计划、立业计划三大产品体系,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行动方案。年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兴业消费金融累计服务客户超1500万户,发放贷款突破2400亿元,其中立业计划累计为超过10万名新市民提供近15亿元消费信贷支持。

自新市民相关政策出台以来,全国3亿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成为消费金融机构抢占的焦点。2022年以来,行业积极顺应服务新市民的政策导向,针对新市民开发174个专属信贷产品,30家消费金融公司累计向新市民发放消费贷款1652.22亿元。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认为,新市民群体作为传统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消费金融公司应持续强化针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产品创新,提升新市民群体的金融可得性与便利性,有助于新市民群体借助金融杠杆更好地扎根城市,反过来也为消费金融机构开辟新业务打开新的空间。

当前,新市民客群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与商业银行、信用卡等优质客群不同的是,消费金融公司多数是面向从未享受过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服务的中低收入客群,有助于把更多没有征信记录的新市民纳入消费金融服务范围。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信用评估研究中心研究员薛方表示,这些在征信系统中没有任何贷款和信用卡记录的客户被称为“征信白户”,消费金融公司创新服务,扩大信贷规模,无疑意味着风险敞口加大。因此,在鼓励扩大消费的同时,也需做好新市民信用风险防控措施,警惕个别机构粗放授信使这些“征信白户”变成“征信黑户”。

年报显示,消费金融公司将新市民消保工作“关口前移”,在产品开发、流程设计到营销推介、贷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查。业内人士建议,消费金融公司应构建新市民权益保护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风险预警监测,在适度满足消费者扩大和升级消费需求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新的力量。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