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日本IDPA先锋设计大奖公布获奖结果,由山上人老师设计的“格物学舍”受主办方邀请参加评选,并获得2025日本IDPA先锋设计大奖——文化空间银奖。
日本国际先锋设计奖(Japan IDPA AWARD)于2018年在东京设立,由中欧国际设计协会(CEIDA)、中国国际设计网络(CIID88)、株式会社ATELIER TEMMA、日本建筑与室内设计协会、日本知名设计机构及设计师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国际知名或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及设计机构。 在洞察世界最前沿文化与设计理念的最佳途径的同时,推动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共赢。
一、现代建筑、城市化、现代病
1851 年伦敦水晶宫首次大规模使用铁框架结构,1885 年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10 层)开创现代高层建筑先河。伴随西方的博弈文化,从此,城市人口规模和摩天大楼的高度成为全世界资本的内卷神器,人类从此进入到一个高密度居住与低密度能量的恶性循环中。
时至今日,在后疫情时代下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逐渐增长,“健康是最高级的奢饰品”这一概念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功能型建筑和绿色节能型建筑已无法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求。除了居住、节能、美观这些基本诉求之外,人们更希望建筑空间能真正为自身的健康带来益处。
二、“格物学舍”引领能量建筑的消费趋势
建筑的本质并非为了风格、空间而设计,而是为了人的健康设计。有太多的建筑在形式美感上追求极致,却忽略了使用建筑空间的人们是否能获得真正的健康。
作为全球首个可以为人体“充能”的能量型建筑,“格物学舍”的设计不再局限于功能与形式的研究,而是从健康的角度出发,以山上人老师提出的“万物共振,五气周流”法则为核心,从功能、材料、空间、美学四个维度颠覆了传统建筑及空间设计的惯用思维,将“能量的共振”延伸至空间功能及美学形式之中。这也使得“格物学舍”以“健康、功能、美学”三位一体的方式真正打破了建筑与健康的边界。它的落成,不仅满足了当下时代人们对于健康居住空间的迫切需求,而且预示着属于能量建筑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中国传统文化借现代建筑重生
进入“格物学舍”,便进入了一个荡涤身心的文化场域、也进入了一个祛除污浊的能量空间。在这里,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借现代建筑重生,“文化的可视化,能量的显性化”被设计者以巧思渗透到了格物学舍的每一处细节中。智慧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理论概念,而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日常空间。参观格物学舍的过程亦像是通读了一篇东方文化与宇宙能量交织的诗篇。
玄关——日照三山
“忆观沧海过东莱,日照三山迤逦开。”
学舍大门朝东,属木气,而其所处的写字楼室内难承日光,故以人工造景融合。造型中隐藏的数字“三”,也寓意着紫气东来,三生万物。
藏经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通过玄关后,是一处藏经阁,摆放着《正统道藏》《龙藏》两部典籍。其含义有三——一是代表山上人老师悟道之缘起;二是象征着东方智慧的文化符号:三是希望以此为起点,将东方文化堂堂正正地传播给世界。
五行能量房与上善鱼池
“藏风聚气,得水为上。”
这里是格物学舍的能量中心区域,“木火土金水”五个房间的布局各不相同,它们的排列象征着格物学社内所包含的五行能量。而位于此处的上善鱼池刚好汇聚了各方能量,使得池中的生灵生生不息。
木气升发
学舍整体采用带三明治夹层结构的实竹材料,借助“木气升发”的能量特性实现学舍内的能量传导。其原理是竹子天然的纤维管束如同植物导管,讲个各区域的能量有序地输送到空间内的各个节点。同时,用自然材料包裹大厦本身的钢筋结构,让“金”能量不至于过剩。
火气宣通
因格物学社处在大厦61层落地玻璃构筑的太阳光腔之下,控制“火气宣统的能量”便成了格物学舍能量调节系统的构建核心。白天,宋氏格栅与金丝玻璃形成双层过滤——前者切割光线并将直射光转为漫反射柔光;后者内嵌的透光吸热的金属丝可选择性吸收300-1200THz频段的热辐射,在保留可见光透入的同时隔离过剩热能。
夜晚降临时,道场顶部的“自然光谱灯矩阵”以4万颗紫外激发灯珠组成的人工模拟自然光源系统(中国单体最大),可模拟96.2%太阳光谱与月光的远红外辐射,形成动态昼夜光环境。
这种对“火”能量“切割—筛选—模拟”的三重控制,本质是将“火曰炎上”的能量哲学转化为可量化的光谱工程学,也是“格物致知”精神的当代诠释。
土气伏藏
格物学舍的墙面、地面均完全摒弃化工涂料,以《天工开物》中“糯米灰浆”为底,精选长江流域糯米熬制胶质,混合太行山煅烧石灰(CaO纯度>92%)与五方土超细颗粒(粒径<20μm),用古法结合现代工艺形成“会呼吸的文明涂层”。0.8mm/s的透气率使其成为天然湿度调节器:当室内湿度>70%时,涂层微孔吸附水汽;湿度<40%时释放结合水,使微环境始终维持在人体舒适区间(50-65%RH)。
此“土生气”的物理现象,暗合《黄帝内经》“土为万物之母”的智慧——负氧离子不仅净化空气,更通过电荷交换调节人体生物电平衡,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心率平均下降3-5次/分钟)。
金气收敛
收敛智慧,在过度金属形成的“法拉第笼”空间设计中转化为:
1.冷气柔化系统
空调末端采用「气-水耦合防直吹」的多层木百叶格栅,制冷气流先经内部装置进行能量缓冲——使冷能如深秋晨雾般自然沉降,避免“金气过刚”的骤冷刺激。
2.五行泄耗
上善鱼池的泉水柔化如“金生水”耗金,木材中和钢性类“金克木”泄金——通过五行能量的动态制衡,使收敛不再是冰冷的物理隔离,而是如同秋日落叶般“敛而不绝”的能量智慧。
3.材料能量中和
钢结构框架(导热系数50W/(m·K))与高温热压竹墙体(0.15W/(m·K))形成“刚柔能量场”,降低金属材质的“刚性收敛”效应。实测显示,混合结构的空间能量熵值较纯钢结构降低0.8J/(K·m3),人体主观感觉“冷硬感”下降62%。
水气润下
上善鱼池正处学舍的坎位,其存在非单纯景观——水面与五方土的地磁场、以及阳光的谐振形成耦合,会产生的负离子(浓度达20000-50000个/cm3),水流声在坎位形成低熵能量场,是天然的舒曼波,并可隔绝道场和场外的噪声。同时,藏风聚气上善鱼池作为核心储能单元,利用水的高比热容特性(4.2kJ/kg·K)),白天通过循环的人造泉水水体吸收环境热量(日均储热约1.26×10 J),以显热形式储存于水体中。
水的蛰藏智慧,在坎位鱼池处转化为“时空能量蓄电池”的物理实践。
道场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五行能量房连廊的尽头,即是学舍的道场。道场内部席地而坐的设计,暗藏天人相契之妙:当身心舒展贴地,手心劳宫、脚心涌泉自然开放,如接通天地能量的通道,让杂念随气血沉潜,智慧自虚静中生长。
地面中央的五方土,其中东方青土(木)取阳明山灵壤,南方红土(火)采南沙群岛,中央黄土(土)掘于洛阳,西方白土(金)源昆仑之巅,北方黑土(水)汲黑龙江底。五方之土荟聚一堂,如《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展现学舍“土载五行,五气周流”的能量观。
道场上方的“二十八星宿灯”是贯通古今的星官密码,亦是中华文明与苍天对话的千年信物。《甘石星经》观测成果的星官意象,早已超越神话范畴——当古希腊还在编织星座神话时,中国天文学家已将二十八星宿融入历法、农事与兵法,让星空成为指导人间的 “活字典”。二十八星宿与五气周流的奥秘,将木、火、土、金、水五气的流转与二十八宿的星象变化紧密勾连,形成“天垂象,气成形”的宇宙韵律。
这方天地以“天圆地方”为骨,以“扫心内求’为魂,打通上下层(61、62楼)后两层的高度,让这里犹如一个浓缩的周天宇宙,邀人在此间寻得心灵的归处。
四、建筑行业的跨学科创新
作为“格物学舍”的设计者,山上人老师并非职业的建筑设计师,而是一位跨学科的格物学者;“格物学舍”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由现代建筑理论主导完成的空间设计,而是依附中国传统智慧,遵循自然规律,以建筑、空间为媒介搭建起的人与自然能量共振的健康场所。
不同于西方建筑及空间设计强调主义、流派,但始终跳不出“形、色、质”的排列组合;“格物学舍”的设计哲学,是以让空间成为“不同年龄段能量的容器”为目的,遵循自然、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材质的选择和美学的调度水到渠成。
中华文化以倡导“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强调和谐共生、包容共存的核心价值观长久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其所具备的普世性有目共睹,今日之格物学舍,正是以“重拾格物精神”为初心,以中国传统智慧为灵魂,在东西方文明激荡的当下,构筑一方“通天地能量、融东方智慧、身心同养”的文化、能量空间。
“格物学舍”是第一个跨学科创新的建筑设计,但一定不是最后一个。随着中华文化普世性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建筑这一古老行业在跨学科创新的领域呈百花齐放之势,中国传统的智慧也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现代建筑乃至其他领域。
设计者 山上人
格物学舍 创办人
中药世家、医学学士、商学硕士、格物学者
研习华夏古典智慧、正统道藏悟道
用道家易理构建的五气周流能量学
自救和义诊施药救助上千人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