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725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正文

“数字工匠”巧治供热“老毛病” ——一项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的发明

time 2022-12-19 11:36:00   网络    阅读量:9225   会员投稿

记者:徐连欣    实习记者:育红

寒潮来袭,北京气温骤降。在北京市热力集团朝阳第一分公司的一处热力站内,站长刘师傅却不像往年那样紧张。他指着一条正在平稳运行的供热管线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以前啊,这管线上成百上千个卡具,哪个松了、保温层漏了,全靠我们老师傅‘望闻问切’,带着队伍像扫雷一样一个个查,费时费力还难免有遗漏。现在可省心了!” 刘师傅赞不绝口的,正是集团今年广泛应用的一项新专利——“多管保温管道用卡具及多管保温管道用加工工装”。

老师傅的“痛点”成了工程师的“课题”

“你可别小看这个卡具,”刘师傅拿起一个看似简单却设计精巧的金属构件解释道,“以前老的卡具,安装全靠经验,螺栓拧紧了可能把保温层压坏了,拧松了又固定不住管道。好几根管道捆在一起的时候,更是麻烦,保温层厚,看不见里面的情况,就像‘盲人摸象’。”

刘师傅说,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就是巨大的维护成本和热量损失。“保温层一旦被压实或者有缝隙,热损就上去了,我们烧的热乎气儿都浪费在地沟里了。而且,安装效率低,大冬天儿的,工人们在管沟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这一切,都被多次深入检修一线调研的专家看在了眼里。贾萌是集团的资深能源工程师,同事们都知道她是个“技术迷”,总想着怎么用新技术解决老问题。一位参与项目的年轻技术员透露:“贾工那段时间几乎长在现场了,她不是来指手画脚的,而是来‘听课’的。她拿着本子,追着刘师傅这样的老师傅问,记录每一个操作细节和难点,手机里拍满了各种传统卡具的问题照片。她说,‘最好的设计灵感,永远来自一线。’”

“智慧”卡具的背后是“匠心”算法

于是,这个一线工人的“痛点”,正式成为了贾萌和其研发团队的攻关“课题”。刘师傅了解到,这个新卡具的设计远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后来贾工给我们介绍才明白,这个新卡具的弧度、夹持面的面积,甚至固定螺栓的扭矩,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刘师傅感慨道,“她说这叫‘数字孪生’,先在电脑里建一个一模一样的虚拟管道和卡具,模拟成千上万次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情况,找到那个既能紧固管道、又绝不损伤保温材料的最佳‘黄金点’。那个配套的加工工装,更是保证了我们每个一线工人在安装时,都能轻松达到这个最佳标准,实现了‘傻瓜式’精准操作。”

这背后,正是贾萌将其掌握的先进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理论,与一线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典型实践。她将老师傅们的经验量化成了数据模型,用科学的“算法”固化并传承了工匠的“经验”。

行业贡献:小卡具撬动大节能

这项专利的推广,带来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现在好了,”刘师傅高兴地算了一笔账,“安装效率提升了至少50%,维护成本大幅下降。最关键的是,热损明显降低了。咱们集团管网这么长,每一个卡具都节省一点热,汇聚起来就是巨大的节能效益,这可是实打实为‘双碳’目标做贡献啊!”

从解决老师傅的具体工作难题,到提升整个供热系统的能效水平,这项专利完美诠释了“小创新解决大问题”的工匠精神。而通过一线技术工人的视角,我们也看到了以贾萌为代表的新一代能源工程师的形象:他们既深耕于专业技术,又扎根于工程实践,更始终将一线需求和创新转化作为工作的核心。他们用数字技术武装传统行业,最终让技术创新不再是停留在纸面的论文,而是成为了流水工人手中实实在在的、好用的工具,温暖千家万户。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图片新闻